作者:admin 时间:2023-09-23 23:12:54 阅读:(116)
编辑 | 森序
9月19日-20日,2023汽车碳中和峰会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办。在9月19日举行的“高层论坛01:‘双碳’背景下汽车产业的机遇与使命”中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、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顾问杜祥琬发表了题为“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及路径的思考”的演讲。
演讲主要内容
“双碳”战略的提出,宣告了中国绿色低碳转型的决心和雄心,标志着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发展模式开始落幕,新的发展范式的兴起将创造人类新的现代化模式,为中国和世界带来可持续的绿色繁荣。二十大报告里讲到,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,坚持先立后破,这句话非常重要,说明我们能源资源禀赋里,有可立的,有需要立的,要先立后破。
首先是基本判断和认识。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是顺应绿色发展的时代潮流,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、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,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共识,正在深刻影响全球价值体系。就像习总书记所说,应对气候变化是我们自己要做,而不是别人要我们做。以碳达峰、碳中和来驱动我国实现技术创新和发展转型,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,也是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必然要求。同时也是缩小与主要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差距的历史机遇。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,无论从国内的需要还是全球的情况来看,我们对于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要保持战略定力。
第二,认识到我国实现“双碳”目标,存在减排幅度大、转型任务重、时间窗口紧等困难和挑战。以2020年数据为例,全国的温室气体排放中,有13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,占全球大约27%;二氧化碳排放量有116亿吨,其中能源活动排放量101亿吨,占全球能源活动排放量的30%左右。我们国家现在已经进入高排放国家的行列。将以上数据换成人均来看,中国人均温室气体排放大于10吨,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大于7吨。这些都已明显高于全球人均水平,超过了英法等发达国家。我国能源结构偏重,能源结构偏煤,综合效率偏低,这三个问题很突出。我们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只预留了约30年时间,明显短于发达国家的50年到70年。所以,我们经济社会和能源转型,也就是绿色低碳转型,必须用更快的加速度,挑战会更艰巨。
第三,要通过技术进步和发展转型,实现高质量的碳达峰和如期的碳中和。在碳达峰这一步,要坚持行业和地区梯次有序碳达峰的原则,鼓励已经碳达峰的地区不再增长,而排放处于平台期和可再生能源比较丰富的地区要尽早实现碳达峰,像钢铁、水泥等已经趋于饱和的行业要率先碳达峰。在这个基础上积极采取降碳脱碳、碳移除技术,这样到2060年我们是有可能实现碳达峰。根据中国工程院讨论结果来看,到那时,全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有望降到2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,其中,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控制在大约20亿吨。到那时,碳移除技术首先是森林碳汇技术能力也可以达到约26亿吨,这样基本上能够实现碳中和。
实现“双碳”目标有8个战略,分别是节约提效优先战略、能源安全战略、非化石能源替代战略、再电气化战略、资源循环利用战略、固碳战略、数字化战略、国际合作战略。
具体看实现“双碳”目标的路径有八个抓手。
第一个抓手是产业结构调整。要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,就要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重要手段来实现经济发展和碳排放脱钩。经济发展和碳排放脱钩很重要,经济要积极发展,但是碳排放可以不再增长,脱钩的拐点就是碳达峰。为此,我们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,推动数字化、绿色化协同发展,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等。
第二个抓手是打造清洁低碳、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,这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和基础。为此首先中国要坚持节能、提效双能驱动,继续推动单位GDP能耗和碳排放的下降,既要节能提效,也要安全平稳地由化石能源为主,逐步转向以非化石能源为主;非化石能源占比要从现在约20%提升至2060年约80%。
第三个抓手是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并行不悖。能源转型要先立后破,我们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。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,积极稳妥推进煤电减量,来支撑可再生能源的发展。除了发电之外,还要能够调峰。同时还要发展储能,来处理新能源消纳和稳定,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消纳新能源。
第四个抓手是做好新能源电力系统。要多能互补,要“源网荷储”协调发展,同时要调动各种灵活性资源,与各种商业化的储能技术相结合,实现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。碳达峰、碳中和新型能源系统必须同时满足安全可靠、经济可行、绿色低碳三个目标,使“不可能三角”变为可能,这才是高质量的能源系统。
第五个抓手是通过产能控制、工艺升级、能效提升、能源替代,使工业领域有序实现碳中和。工业部门分析,有望在2025年左右整体实现达峰,峰值大约79亿吨,我们已经趋于饱和的钢铁水泥行业,“十四五”期间可以实现碳达峰。同时,到2060年以后,可以实现深度减排,通过工艺替代升级、电气化达到深度减排。工业领域到2060年直接碳排放可以降到5亿吨,随后通过CCUS技术解决这些碳排放。
第六个抓手是交通工具如何实现碳中和,主要是使用燃料替代。现在新能源车逐渐替代燃油车,通过能效提升、结构优化等方式,到2030年至2035年碳达峰,到2060年碳排放可以控制到2亿吨至7亿吨。具体而言,交通运输工具中,现在乘用车已经在逐步走向电动车,2050年大概能基本实现电动化。商用车方面,2030年,电动商用车销售量要达到10%,到2060年实现载重汽车电动化。同时,要推动铁路电气化,但航空目前来看难以电动化。
第七个抓手是碳移除技术。根据计算,到2060年全国还会有26亿吨的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排放。碳移除技术主要就是林业碳汇以及CCUS、CCS技术。
由于中国碳排放量基数大,碳排放到碳中和时间短,必须要有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,来支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下的碳中和。其中,能源领域有绿氢技术、高效太阳能技术、可再生合成燃料、新型储能技术等,还有液体阳光、绿色甲醇、超导电缆,以及智能电网等,电网随着能源本身的革命也会走向智能电网。工业部门中,有氢冶金、氢能煅烧水泥熟料,包括工业数字化进步也非常重要;交通部门中的技术需要更新,包括规模化的碳移除技术等。
第八个抓手加强合作,融合创新。我们为了“双碳”目标,还必须健全低碳技术的标准体系,并且发展相应的数据中心。需要强调的是,实现“双碳”目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,是长达几十年的科学转型过程,它呼唤深度的管理创新、科技创新、金融支持和企业参与,政策性很强,需要把握好节奏,积极而又稳妥进行,既要防止一刀切、简单化,又要防止转型不力,带来落后和无效投资。
最后,我们2060年实现碳中和是重要的里程碑,但不是终点。2060年的中国和世界人类社会都还要继续发展,未来社会要靠未来能源的支撑,从未来能源的角度看,就可以更好地理解“双碳”目标的意义和历史地位。